有人說,人間就是一個劇場,我們都是劇場里形形色色的演員,自己的人生總是充滿著多種角色,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:自己。
在滾滾社會洪流中,或許我們早已把自己的內心扔到一邊,根本聽不到他的聲音。我想這本《次第花開》正是打開我們心靈的一本療傷之書,讓我們變得隨喜,通透,不再執念,灑脫地看待自己的人生。
其實早晚有一天,你會明白:其實人生,除了生死,其余的都只是擦傷而已!——次第花開, 希阿榮博堪布。
《次第花開》:收入再多,要學會「摳門」,不出這三錢!
01、不出維持生活的錢,不盲目高風險投資
白日夢與夢想最大的區別,就在于白日夢總想著以小博大,而夢想則是以小積大。
前者容易滿盤皆輸,而夢想一步一個腳印,每一個能成功的地方,都有他的過人之處。
很多時候,我們都喜歡背水一戰的故事,無論是「刻舟求劍」還是「華容道」,都給人一種險象環生的感覺。
可是生活并不是劇本,也非名著里的快意恩仇。
倘若那些背水一戰的故事,照進了生活,你就會明白什麼是四顧無親朋,兩眼一抹黑。
倘若動了生活的根本,那也就松了根基,生活也就難以為繼。
做人做事,都要有自己的后路。東山再起的故事讀起來為什麼那麼酣暢淋漓,是因為險象之后總有通途。
而我們要做的,就是不出我們的錢,才能保住我們的「通途」
。就像電視劇《小敏家》中,劉小敏的前夫金波,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。
在劉小敏來到北京之前,兩人也算在老家有正經職業,兩個人朝九晚五的工作,也比普通工薪家庭的生活好得多。
但金波往往并不擅長存錢,反而他總是慷他人之慨,講究兄弟仗義,結果錢一分沒見進賬,反而把自己生活的基本,弄得一干二凈。
劉小敏和他爭吵,他卻總是無所謂的態度,整日里嘴上掛著「千金散盡還復來」,到后來卻發現,錢出去了,就不那麼好要回來了。
生活就是這樣,自己有錢并不代表自己就是慷慨的人,學會「摳門一點」,反而能小富積累成大富。
02、不出溺愛孩子的錢,儉以養德才是正途
人們總是有這樣一個定性思維:自己是苦過來的,所以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跟著自己受苦。
于是物盡其用,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錢,在孩子身上卻花錢如流水。
而這樣的行為,并不是孩子幸福的代名詞,更多的金錢投入,反而會讓孩子生惰心,長脾氣。
就像《變形計》中,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互換,城里的孩子為什麼會和家庭產生分裂,原因就在于家長的溺愛。
他們認為錢能修飾很多的問題,用在教育上,能夠正人正德。但過度投入,往往就容易漸生陋習。
錢只有花在可用之處,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身邊的錢,同樣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窮。
該是怎樣就是怎樣,把錢放在學習上,而不是放在他想要的、想買的東西上,這一點很重要。
03、不出無益身心的錢,不是投入就有收獲
很多時候,說道「出錢」,就不得不提及借錢之事。
人的親情往來,人情世故,遠遠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復雜。
有的錢不借,別人私下詬病,有的錢借出去了,就有去無回。
借錢并非不能借,更多時候要懂得思考,就像《小窗幽記》中寫的那樣:「先淡后濃,先疏后親,先達后近,交友道也。」
做人做事,要考慮親情關系的遠近,并非誰都借,也并非直接慷慨解囊。
人這一生,摳門一點沒什麼,無非是別人說些什麼,但只要自己的生活過得好,過得盡興,外界嘈雜便可忽略不計。
「躲進小樓成一統,管他春夏與秋冬。」也不失為人生幸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