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。」
這句話不是我說的,不是魯迅先生說的,是林語堂《讀書的藝術》里的意思。
說讀書能改變顏值,當然不是整容,否則醫院就沒飯吃了不是?
不過仔細一琢磨,不得不說林玉堂先生的說得真好。
有時候我們就有一種感覺,好像讀過書的人確實有點不一樣,這種不一樣,是你一眼就能看得出,卻說不明白的。
你看,李誕的外貌就沒啥優勢,甚至還被誰誰誰調侃,說長得太過抽象,是個「抽象派」。
可你覺不覺得,他還挺耐看的?
讀書多有自己的思想,偶爾說一兩句段子,開個玩笑,你會覺他這個長相,越來越可愛了。
再看看經常在網上調侃自己臉大的高曉松,當他在節目中侃侃而談的時候,你還會嫌棄他那張大臉嗎?
曾經有人問:為什麼漂亮的中國女人 都嫁給了那些顏值比不上他們的中國男人呢?
答:當這些中國男人們開口的時候,你才能感受到真正的魅力。
其實這句話說的就是楊瀾和她的老公。
開口的時候魅力四射,可能就是讀書賦予他們的獨特「顏值」。
嚴歌苓曾說:
漂亮和美麗是兩回事。
一雙眼睛可以不漂亮,但眼神可以美麗。
一副不夠標志的面容可以有可愛的神態,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儀態和舉止。
這都在于一個靈魂的豐富和坦蕩。或許美化靈魂有不少途徑,但我想,閱讀是其中易走的,不昂貴的,不須求助他人的捷徑
有時候我們把讀書想象成一件很難的事情,他需要有儀式感,他需要有安靜的環境,需要有溫暖的燈光。
但我認為不是讀書,其實就和吃飯睡覺甚至和呼吸一樣,應該是一件融入我們生活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例如巴菲特,據說他每天80%的時間是用來讀書的;
甚至有研究說,在德國,平均人均閱讀量是50本,國內的數字我就不說了,大家算一算,自己今年讀了幾本書就知道了。
想改變這個現狀,或許只有我們真的把讀書變成一種習慣才可以做到吧。
說到把讀書變成一種習慣,其實只要你掌握好了方法,選到了自己喜歡的書,那就不是一件難事。
(1)選喜歡的書,但不只選喜歡的書
不記得是誰說過的:人是由他走過的路,看過的書,經歷過的事情組成的。
所以挑選書籍很重要。
因為篇幅有限很難講清哪些書不值得購買,不過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:知名學者開出「不必讀書單」,這2種常見書上榜,你書架上有嗎?
除此之外我有一個建議:就是不要只讀某一類書,不要只讀某一位作家的書,無論你有多喜歡他。
因為單一的視角會讓你的思想產生局限性,也會讓你錯過很多值得一讀的好書。
如果你通常讀的都是文學性強的小說,現在不如讀一下實用性強的工具書,比如幫你做時間管理的《時間管理7堂課》。
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,我們不能盲目走進錯誤的世界,也不能只逗留在同一個世界。
(2)從框架到書評,會做筆記的人會讀書
培根說過:閱讀使人充實,會談使人敏捷,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。
我們除了要閱讀,也要提筆做記錄,書是別人寫的,但書里的知識和思想可以變成你的,「提筆」這個動作,就是讓書本內容轉化為個人知識的最簡單的步驟。
常言道:不動筆墨不讀書,這個筆墨至少有三種動法。
①讀書筆記,勾圈點畫:在書中勾出引起你思考的地方,劃出你不懂的地方,圈出你贊同的地方,再在空白處寫下你自己的思考。
②梳理邏輯框架:讀書時,梳理出整本書的邏輯框架或思維導圖,可以讓書本邏輯更清晰,讀書后的復盤更輕松。
③寫書評或拆書稿:讀書筆記是個人的心得總結,而書評則是面向讀者的書籍評價,寫書評能幫你進一步消化書本內容,也能鍛煉自己的文筆,寫得好甚至可以賺稿費。
有人說讀書要找到好時機,好環境,這樣讀書時心情好了,效率才會高。
那麼我問你一個問題:什麼時機才是讀書的好時機?什麼環境才是適合讀書的環境。
可有首打油詩是這麼唱的:春天不是讀書天;夏日炎炎最好眠;等到秋來冬又至,不如等待到來年。
你看,只要你不想讀書,一年四季都能找到借口,即便是在圖書館你也只會睡大覺。
曾國藩在談到他四弟泥入境讀書時曾談過:「茍能發奮自立,則家塾可讀書,即曠野之地,熱鬧之場,亦可讀書,負薪牧豕,皆可讀書。
正如林語堂所說的: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。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,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。
讀書的最佳地點不是學堂,不是圖書館,而是「這里」,讀書的最佳時機不是春天,不是早晨,而是「現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