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講一個故事:
有一個男孩,出生在印度,9歲隨著父母移民到美國,家里生活很艱難。
他的成長環境很不好,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,又經歷父母失婚。
單親家庭長大的他,為減輕母親負擔,很小的時候,就送過報紙,還在餐廳洗過盤子。
復雜混亂的環境里,圖書館成了他的避難所,書成了他唯一的真朋友,他常常在那里讀書讀到閉館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14歲時,他終于考上了史岱文森高中,人生從此得以改寫。
畢業后,他又考進了常春藤盟校,讀了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。
經過不斷的努力精進,他不僅創立了自己的公司,還在多家公司的擔任顧問。
他就是硅谷最成功、最受尊重的頂級投資人之一——納瓦爾。
這段經歷,被他寫入了《納瓦爾寶典》,書中分享了他從貧民窟小子到投資大鱷的逆襲智慧。
有句話說:
人生下半場,人與人之間的差距,取決于年輕時,對自己的投資。
一個人想要獲得成長,改變命運,靠的不是別人,而是對自己的投資。
分享書中5條關于投資自己的建議,值得我們每個人收藏。
投資認知:
你的認知里,藏著你度過的書
林語堂曾說:
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,以時間和空間而言,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。
此言不虛。
聯合國曾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出過「功能性文盲」的概念。
是指一個人雖然會讀會寫,但是不能利用讀寫能力去適應變化,更談不上深入學習和思考。
通過不斷學習,讓自己思想常新,才能在認知上實現突破和思維迭代。
《納瓦爾寶典》中講到,建立新的心智模型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?
答案是海量閱讀,提升認知。
納瓦爾博覽群書,他將自己所有物質上的成功和擁有的任何智慧,都歸于大量閱讀。
因為無論是讀書,還是學習一項新技能,都是在拓寬自己的能力邊界。
無獨有偶,華為總裁任正非最大的愛好也是讀書,尤愛人文歷史類書籍。
哪怕坐兩個半小時飛機去北京,他也至少會看兩個小時的書。
在他看來,很多書籍看似和工作無關,實際卻能給工作帶來不少啟示。
管理華為時,很多變革的靈感都來自于這些「閑書」。
富蘭克林曾說:
傾囊求知,無人能奪。投資知識,得益最多。
在大腦中走得越遠,在生活中走得就越穩。
讀書,是一個人成本最低,收益最大的投資,是一個人行走世間最大的底氣。
投資交友:
不糾爛事,不纏爛人
曾看過一個漫畫,一個人被豬惹怒,憤然跳進污泥,和豬大打出手。
結果人沒能討回公道,回家后,還要費勁清洗滿身污泥。
而豬呢,繼續在污泥里打滾撒歡。
正如白巖松說:
打敗一只狗并不光榮,但被狗咬到一口卻很倒霉。
它寓意著,生活中遇到爛人,最好的做法是避而遠之。
拒絕與其糾纏,放過的是自己,成長的是內心。
投資交友,與人共事也是這個道理。
書中講到,如果不想跟一個人共事一生,那就一天都不要和他共事。
如果你和一個人一起工作了5年、10年,依然樂在其中,那麼顯然你對他是信任的。
我們常聽到「復利」這個概念,常用于說明財富方面的累加,但不止于此。
其實,生活中所有的回報,無論是財富、人際關系,還是知識,都來自復利。
納瓦爾分享過與硅谷一個叫埃拉德·吉爾投資人交往的感受。
在交易過程中,吉爾會竭盡全力為他提供額外的利益。
如果交易另有好處,他也一定會把好處給納瓦爾,哪怕產生多余的成本,吉爾甚至會自掏腰包,過后卻只字不提。
因此,納瓦爾的所有交易都會找他,而這份互信,讓他們之間的合作成功而持久。
工作時,和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在一起;休閑時,和比自己更快樂的人在一起。
因為和什麼樣的人相處,就會得到什麼結果。
與低層次人相處,人容易隨波逐流,降低做人標準,導致庸俗無為;
而同那些優秀的人交往,總能取長補短,會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投資益友,不斷努力追趕,再回頭,就會發現你早已甩開同齡人很遠了。
趁年華正好,和優秀的人同行,和靠譜的人共事,和懂你的人相處,未來之路才能行穩致遠。
投資能力:
用專長、責任感和杠桿效應武裝自己
書中有個情節,讓人印象特別深。
納瓦爾說,如果現在讓他一窮二白,他依然可以很快致富。
因為積累財富,有一些基本規律,是一項可學習的技能。
一個人即使每周在餐廳拼命工作80個小時,大機率無法獲得成功。
它的底層邏輯在于:
要想成為高手,一個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專長、責任感和杠桿效應來武裝自己。
專長就是找到真正的興趣和熱愛,發揮優勢,深耕自己。
乒壇名將鄧亞萍,因為對乒乓球事業的愛好,克服困難,堅持刻苦訓練,力爭在速度上比別人更快,在能力上比別人更強。
也正是這份努力,彌補了她身高上的短板,成就了她非凡的實力。
此外,一個人還要誠實正直,勇于承擔更多責任,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,就算失敗,也有再來一次的可能。
新東方的俞敏洪老師在公司陷入低谷時,仍為鄉村中小學無償捐出近8萬套桌椅。
就算再難,也不放棄跟隨他的員工,積極帶領團隊轉型創業,這份責任感著實令人敬佩。
而所謂的杠桿效應,對于普通人來說,就是「復制邊際成本為零的產品」。
簡單說就是利用好媒體渠道,比如寫書、拍視訊、直播賣貨等手段,作為杠桿擴大自己的影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