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同事已經四十多歲了,不但沒做到「不惑」,反而更加「迷惑」了。他說,在國企奮斗20年,工作能力很強,工作態度端正,任勞任怨、勤勤懇懇,堅持原則,不講關系。論硬件,他早應該被提拔了,卻始終止步于中層副職,再也沒有進步過。
年齡過線之后,他退居二線,被安排了一個閑職。人到中年萬事休,破罐子破摔,他也不在乎了,人前人后都在抱怨領導的眼睛都瞎了,沒有發現他這塊閃閃發光的大金子。有時候,他還故意說給領導聽,領導只是呵呵一笑,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了。他被安排在閑置崗位,再折騰也翻不出幾朵浪花了。
這位同事的職場業態,是很多人的歸宿。
是領導眼瞎嗎?恰恰相反,領導的眼睛都是非常毒辣的。其實是很多國企人把成功的底層邏輯式的潛規則搞反了。如果你看不懂這3個底層邏輯,你可能折騰到四十歲,撞得頭破血流之后,才會明白。所以,早一點看懂,早一點頓悟,也許能走上一條快車道。
【一】有業績才能得到領導重用還是得到領導重用后才有業績?
行走職場,我們很多老實人都把這個底層邏輯搞反了。
老實人認為,我要勤勤懇懇地工作,做出業績,才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和重用。其實,在職場,領導先重用你,你才能做出業績,升職加薪只是這個邏輯上「順勢而為」的結果。
職場,要做出讓領導認可的業績,首先要得到資源的傾斜和領導的提攜。比如,每一個國企都有一個內在的潛規則,某些崗位、某些業務、某些部門就是核心位置,是出「干部」的重要台階,其他部門就是「干兒子」,再努力也白搭。
如果領導想加快提拔速度,那麼,就把你放在團委部門,然后突破年齡限制,快速提拔為中層副職,然后再安排到關鍵崗位鍛煉幾年,有機會就能一步到位進入班子副職了。
再舉一個例子:班子里缺什麼專業的副職,領導就會提前布局,超前為你量身定制「前進的路線」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