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前,美國作家塔拉•韋斯特弗出版了她的自傳體小說《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》。
這本書,像一個「點爆器」,瞬間引爆了閱讀市場。
除了劍橋博士、哈佛碩士這些學術光環外,塔拉身上纏繞著一個女性一生中的諸多命題——原生家庭、婚姻生育、年齡焦慮、社交恐懼……
她在每個命題裡跋涉,靠著一顆強大的心,經歷一次次對抗與和解。
讓人難以置信的是,29歲就功成名就的她,生于「與世隔絕」的大山,成長中充斥著貧窮、暴力和愚昧。
塔拉用她的小說,剖白了自己這種明顯的「人設反差」。
她似乎在向我們傳達:即使沒有命運的青睞、幸運的光顧,我們依然可以憑藉內心的力量,打開生存的局面。
這份力量,足以讓我們走過艱難險阻,補齊人生的各種短板。
作者塔拉·韋斯特弗用平淡的筆觸,真實地刻畫了自己那由廢銅爛鐵鑄成的童年。
那裡沒有學校,沒有醫院,有的只是起重機的轟鳴、父親的暴怒、母親的懦弱。
塔拉曾自卑、崩潰、自我懷疑,內心裡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,惡臭熏天,直到她逃離大山,打開另一個世界。
在這本書中,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,關于家庭、關于教育、關于成長……
難怪就連比爾蓋茨閱讀後都忍不住評價:
「這是一個驚人的、真正鼓舞人心的故事,每個人都會喜歡,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。」
在鋸齒狀的愛達荷州裡,有無數座不起眼的垃圾廢料場,塔拉的家,就在其中的一座。
從記事起,塔拉和哥哥姐姐就像「野人」一樣,整日在山上遊蕩。
在父親影響下,他們堅信世界末日會來臨,認為小便沒尿在手上就不用洗手、想去讀書就是被洗腦、女孩穿著暴露就是放蕩、危險來臨時天使會守護在身邊。
哥哥肖恩還有嚴重的暴力傾向。
他會將塔拉拖進衛生間,把她的頭按進馬桶裡幾分鐘後才讓她出來,又或是將她的手指和手掌卷成螺旋狀,直到塔拉大聲喊叫:「我錯了」才甘休。
最讓塔拉難過的是,母親明明知道她所受的所有委屈,卻因性格懦弱,選擇無視與沉默。
父親的專制、哥哥的暴力、母親的隱忍,這讓塔拉即使長大成人後也依然活在深深的恐懼中。
她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,總會下意識地向他人道歉,甚至會因自己有著不同于男人構造的身體而自卑、驚慌。
而塔拉越是拼命想要逃離,越是被它牢牢捆住手腳,終其一生都活在它的影響之下。
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: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?
評價區中,有人還在上大學,卻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鬱癥,多次自盡未遂;
有人明明有些體面的工作,卻因原生家庭債臺高築,無時無刻都在崩潰;
有人整潔英俊、聰明平穩,卻因原生家庭謹慎自卑,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。
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:
「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,而這種聯繫,很可能影響他的一生。ADVERTISEMENT
哪怕你不願意承認,每個人最終的宿命,逃不開原生家庭。
可原生家庭雖然是你的來路,卻不是最終歸途。
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,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該怎麼活。
只要你願意,原生家庭欠你的,統統都能靠自己贏回來。
受原生家庭挫磨的不止塔拉一個,但選擇反抗的卻只有塔拉那個性格古怪的哥哥泰勒。
泰勒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,他違抗父親的命令,獨自一人離開巴克峰上大學,去追尋他想要的生活。
他還鼓勵塔拉:「是時候離開了,塔拉。對你來說,這兒是最糟糕的地方,去我去的地方吧,去上大學。」
泰勒的話在塔拉的心中播下一粒好奇的種子:沉悶的廢料場外是否真的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?
為了逃離,塔拉在替父親幹活的間歇偷偷自學,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,她終于收穫了一個奇跡——楊百翰大學入學通知書。
新的考驗隨之而來,大學是個全然陌生的地方,當塔拉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課堂,才發現自己和同學的差距究竟有多大。
但她並沒有沮喪,憑藉毅力和信念,塔拉不僅從不及格生成為全優生,還獲得了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。
繼而在那裡攻讀碩士,又成為哈佛大學訪學者,最後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。
就這樣,塔拉通過讀書,一步一步悄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,瞥見了她渴望的新世界。
前陣子,一篇博士致謝文在網上引發熱議。
文章的作者劉牡丹生活在土瘠民貧的小山坳裡,母親離家,父親時日無多。
每當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快扛不下去時,讀書總能支撐著她,再努力一下子。
她清楚地意識到:「必須要奮發,才能走出困境。」
于是,從高中到大學到博士,再到廣東省科學院高級工程師、副所長,是知識徹底改變了劉牡丹的命運。
塔拉在接受採訪時曾如此說到:
「教育給我新世界,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。」
讀書,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。
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,見識也就越來越廣,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,獲得新生的力量。
哪怕將來跌落繁瑣,經常讀書的人,面對同樣的逆境,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,面對同樣糟糕的家庭,卻有不一樣的將來。
很多年後,當塔拉重讀了休謨、盧梭、史密斯、戈德溫、沃斯通克拉夫特和穆勒的著作,她釋懷了。
她再次回到了愛達荷州,重新見到早已成家立業的哥哥姐姐和逐漸老去的父母,逐漸放下心中的怨恨。
塔拉通過讀書改頭換面,將傷害永遠留在了16歲。
「不知為何,我無法再穿過鏡子,將十六歲的自己釋放出來代替我。
在那一刻之後,我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。
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,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。」
當她不再為這些舊冤耿耿于懷,也不再將家庭的罪過與自己的罪過權衡比較時,塔拉終于和自己達成了和解,解脫了自己的心。
想起馬東曾跟蔡康永討論「原諒」的話題。
馬東說:「隨著時間的流逝,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。」
蔡康永覺得不是這樣,在他看來,那不是原諒,那是「算了。」
因為原諒是放過別人,而算了是放過自己。
電視劇《都挺好》中的蘇明玉自小備受母親冷落,可她在母親去世後同樣選擇釋懷;
宋丹丹在執迷了二十幾年後選擇釋懷,她大方感謝了前夫英達,放下了過去,與自己達成了和解。
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,它是指生活中的不如意並不僅僅是由事物本身決定的,更多情況下取決于你由此產生的情緒。
人生中的很多事情,說到底都是因為執念太深,不懂得放不下,最後只為難了自己。
與其對別人給自己的傷害耿耿于懷,不如大大方方說句「算了」,就此放下。
很喜歡這樣一句話:
「真正的強大是寬容的,不是原諒別人,而是放過自己。」
饒恕過去,何嘗不是放過自己。
這不是軟弱,因為只有懂得放過自己的人,才能真正變得強大。
電影《霸王別姬》中有句耳熟能詳的臺詞:「人吶,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。」
沒有人能夠決定另一個人的人生,一個人要成為誰,其實只在于他願不願意自我成全。
人生總有暗夜,那些帶給你傷痛的人或事,終將隨著時間遠走。
但也正因如此,我們才更應明白:
沒有人應該為你的幸福負責,除了你自己。
山不過來,我就過去。
放下該放下的,原諒該原諒的,成全該成全的,這或許,就是《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》教給我們最好的道理。
點擊下方購物車,既可擁有這本書。
往後餘生,願你用堅韌的翅膀,一往無前地飛往你的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