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制內的企事業單位,說好混也好混,說難混就難混。有些人,人人都夸贊,就是提拔不起來;有些人,人人都「撇嘴」搖頭,可他們就是提拔「快得飛起」。往往是你看不上的人,工作能力一般般,業績水平一般般,看不出有啥特殊的本事,可是人家偏偏混得風生水起。人到中年,如果你還停留在「顯性思維」和「線性思維」,看不透這10個「底層邏輯式」的潛規則,活該你干活最多、提拔最慢,白白被人利用。
【1】體制內的權利結構是典型的金字塔型,明面上要求你要對360度「負責」,核心只是「對上負責」。無論是公務、事業還是國企、央企等單位,目前的管理體制依然是「中心化」的,上級的班子或班子中的主要領導說了算。
【2】很多人在體制內混了多年,都不知道誰是決定他命運的「老大」,還自以為「大家都夸我好」、「內心無愧」、「是金子早晚會發光」,他不犯傻誰犯傻、他不倒霉誰倒霉?你做的事,99個人夸你做得漂亮,只要「老大」1個人不吭聲,你不是得99分,而是得「負分」。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行為導向是不同的,體制外你可以專注業績,體制內你要專注于「老大」的中心工作,其余的都是「浮云」。
【3】體制內提拔的三角關系和底層邏輯。決定你的命運的是「三角關系」,直接上司(中層)、班子中的分管領導、單位「一把手」。一把手是三角型的頂端那個「尖角」,直接上司和分管領導是三角型下方的支撐「對角」,缺一不可,但起決定作用的是「頂角」。運行的底層邏輯是:直接上司要「美言」,分管領導要「舉薦」,「一把手」要點頭,三角形之外的人別搗亂(比如搞個信件什麼的)。如果「一把手」不點頭,提拔這個「動議」都啟動不了,何談提拔升職?所以,下功夫的重點,你清楚了嗎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